快资讯:(渣翻)一战中的英国海军:海军炮术、武器和技术
战争中的英国海军
原作:阿瑟·H·坡伦,1919年
翻译:弗林
(资料图片)
声明:非专业人士,个人搬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个人水平难免有限,可能会与原意存在偏差。原书为加州大学馆藏,电子书为网络公开资源。原书中的括号为(),译者的注释用括号【】给出。
第七章
海军炮术、武器和技术
在我们讲述战役部分之前,先对这些战役反映的两个关键点有清楚的了解是很重要的。第一点是大口径火炮相对小口径炮自然的优越性。在这两场战役【福克兰群岛海战和日德兰海战】中,拥有数量最多大口径火炮或者整体装备了更大口径火炮的一方都获得了胜利。大口径炮弹显然在击中目标时会比小口径产生远远更大的毁伤效果。重炮在这方面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不过,我们需要解释清楚,为什么更大更重的炮弹会有更高的命中率。
第二点,这些战役反映了最近十年间火控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并且我确信,这些战役也反映出目前我们所使用的火控系统所存在的局限性。既然我对这些战役的评价会特别指向那些紧随着炮术发展的战术演化以及将来必须进一步发展得到的战术模式,有必要先对火控的基本问题有所了解。
大口径火炮在远距离上的优势如图1、2所示。图1展示了火炮齐射的散布的预想状态,假定每一门火炮对目标都测定为相等的距离。任何火炮的命中率随着距离的增大都会下降,但是小口径炮的命中率下降更快。如果6门6英寸炮要对12,000码处的目标进行射击,炮弹的散布会如图中顶部那样。6门9.2英寸炮的散布会相对靠近一点,如图中第二行,而6门12英寸炮的散布会更小,13.5英寸炮最小。简单考虑在给定距离上的火炮散布,那么大口径炮远比小口径炮有效。
但是这还远不只是大口径火炮的优势所在,如图2所示。更大口径的炮弹可以保留更高的速度。抛出物从任一高度下落的【每一时刻的】落角只取决于其初速度。图例2展示了一艘战舰侧舷对敌的轮廓,炮弹从图例右侧的方向发射。A点是战舰侧舷和水线的交点。如果火炮是完美精确的,并且被设置在10,000码,那么它发射的所有的炮弹都会命中此处。显然,任何比这点更远但没有越过目标的炮弹,会击中这艘船介于A点和X点之间的部位。现在如果一发6英寸炮弹掠过X点入水,它会落入船后的B点。但是它的落角太大了,以至于AB的距离只有40码。于是,要用6英寸炮来击中目标所必须确定的测距精度就只有40码。这一间距被称为“危险界”。
9.2英寸炮弹的落角会相对平缓,掠过X点会落入C点,在B点后方20码;12英寸炮弹的落角更小,会落入D点,距离A点100码;同样地,13.5英寸炮弹会落入E点,距离A点150码。所以,在任意距离上,大口径火炮要命中目标需要的测距精度要远小于小口径火炮。
我们之前从图例1看到,随着距离增加,火炮的命中率会减少,并且小口径炮的命中率下降要更加明显。如果我们要使用小口径炮来命中目标,那么我们需要完美的火控设备,并且命中率也仍然比大口径火炮更低。所以,大口径火炮相对小口径火炮的优点,单从命中的角度来说,有两个方面。它不需要特别精确的测距,并且在这些限制之内命中率更高。
火控
如果舰艇只在静止的状态交战,他们的距离就不会改变,这点不用测距仪都能观测出来。而在极限远的距离上,就算使用测距仪,如果不进行测算也无法确保相对位置不变(?)。但是舰艇不总是静止的,当它们移动时,相对距离每秒都在变化。如果这些运动可以被(1)测定,(2)积分,以及(3)结果位于可见范围内,那么距离变化的影响就可以被消除,我们就可以回到舰艇相对静止的情况来讨论。目前的火控是成功的,它们能成功实现这三者。图例3和4展示了确保火炮命中的流程,此处距离变化并不复杂,即可以被火控抵消影响。后两幅图例展示了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舰船相互转向驶离,然后再转头相对而行。
变率图(6)展示了这些机动对距离及其变化率的每一时刻的影响。
图例3和4所示的流程被称为“夹中”(bracketing)。比如,两轮射击的间隔为800码。观测显示第一轮太近,第二轮太远。这一间隔将被第三轮射击分半。这会将目标确定在之前的间隔的一半以内。这一半又会被第四轮射击分半,使目标的距离被确定在800码范围的1/4以内。如果这一“夹中”的1/8比危险界更小,那么第五轮射击必定命中。
在图例5中,两艘船在开始的两分钟内是平行航行的。相对距离不变。图例(6)中的函数曲线在前两分钟是水平的。这就好像两艘船都是静止的。当两舰转向时,相对距离增加,函数图像上升。但是这一图像不是直线而是曲线,这表明距离的变化率也在改变。这两艘船的每一次机动,无论是保持既有航向还是转向,都会改变距离及其变化率。由于炮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之间需要一段时间间隔,要命中目标就必须计算提前量。所以,如果不知道A舰预期的位置,B舰就无法与A舰展开炮战。直到A舰保持既有固定航向航行之前,B舰也无法知道A舰的预期位置。当A舰在转向时,A舰相对B舰的火力是安全的,除非玄学命中。B舰自身在转向时也无法确保其火炮命中目标,直到它能够将自身的机动和A舰的机动合成计算。这些困难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现代海战的一场战役会持续很长时间。在每场战役的平均距离上,在舰船相对静止的条件下,悉尼号应该能在10分钟内击沉埃姆登号;不屈号(Inflexible)和无敌号(Invincible)应该能在15分钟内击沉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但是迫使埃姆登号搁浅的过程实际上花了90分钟,击沉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分别花了180分钟和300分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十年,海军部的策略,正如官方对无畏舰设计的辩解和海军武器局的课程所展示的那样(?),被纯粹防守性的观点主导,即确保我方战舰具有足够的航速以避开敌方的火力范围,同时装备超过敌方射程的火炮。这种观点的旨意是在敌方不能击中你的情况下你可以击中敌方。福克兰群岛海战提供了这种观念的经典战术案例。基于25发12英寸炮弹的命中足以摧毁敌方装甲巡洋舰的假设之上,看样子在这场交战中12英寸炮达到的命中频率是每门炮每75分钟命中1发。与这一数值相对照,赛文号(Severn)于鲁非吉(Rufiji)跟科尼斯堡号的第二次交战中达到的命中频率是每门炮每72秒命中1发。这一强烈的对比似乎表明,正是因为英国海军执迷于防守性的战术理论,才导致火炮在海战中是如此的低效。对于这两场战斗中命中频率如此巨大差别的原因,几乎完全是因为在鲁非吉三角洲海战中相对距离是恒定的,而在福克兰群岛海战中相对距离是一直变化的。福克兰群岛海战表明目前使用的火控方式对于不断变化的距离并不能实现测定并持续跟踪的良好效果。
在多格尔沙洲海战中,雄狮号、虎号、大公主号、新西兰号和不挠号(Indomitable)与3艘战列巡洋舰和1艘装甲巡洋舰展开了几个小时的战斗,并且也许在一半的交战时间内处于可以有效命中的距离;尽管有两艘敌方战列巡洋舰被命中并且可见起火,在两个半小时的交战之后它们仍然能以没有减少的航速继续撤退,只有那艘对13.5英寸炮的防御性能想必非常差的装甲巡洋舰被击沉了。
日德兰海战的经验甚至更加令人震惊,也许能将这一标准制定的更加精确,因为海军上将希佩尔的旗舰吕佐夫号,作为德国最先进的战列巡洋舰,仅仅在15发大口径炮弹的命中之下就被摧毁了,这一点得到了德国的官方确认。从德国的官方声明中并不能确认,命中吕佐夫号的15发大口径炮弹,到底是均为13.5英寸炮弹,而没有统计12英寸炮弹,还是说总共命中了15发,13.5英寸和12英寸各有占比。后者更可能是实际情况;我们通过大卫·贝蒂的记述和德方的调度得知,无敌号的齐射最终迫使吕佐夫号失去战斗能力,迫使希佩尔变换旗舰。吕佐夫号一直在德国战列线的前端,这使得它暴露在我们的战列巡洋舰的集中火力之下将进3个小时。如果我们假设她被10发13.5英寸炮弹和5发12英寸炮弹击中,进一步假设炮弹的毁伤效果跟其重量成正比,然后将英国跟德国的战列巡洋舰(德国的战列巡洋舰比英国有更厚的装甲)以及所有的战列舰用图例2,3,4那样的方式来推演,再假设第五战斗编队直到第二个阶段才进入作战,且在6点30分退出战斗,战列巡洋舰作战了3个小时,再将胡德的分队整个忽略掉,我们将得到以下结果:5艘德国战列巡洋舰受到相当于72小时的13.5英寸炮以及24小时12英寸炮的射击,5艘德国战列舰受到48小时15英寸炮的射击。类似地,移除掉玛丽女王号、不倦号(Indefatigable)和无敌号,这三艘船看样子是被个别命中摧毁的,没有受到大量的火力覆盖,那么4艘英国战列巡洋舰受到37小时12英寸炮和60小时11英寸炮的射击,第五战列舰编队受到180小时的12英寸炮的射击。如果双方都能做到每门炮每小时1发的命中频率,那么粗略而言,德国应该击沉了6艘英国战列巡洋舰,且能将4艘第五战列舰编队的战列舰差不多击沉两次;第五战列舰编队应该击沉4艘德国战列舰;以及英国战列巡洋舰应该击沉了7艘德国战列巡洋舰!英国舰队受到的炮弹命中数量至今没有公布,不过保守来说德国人应该没有达到我们以上计算结果的命中数量的四分之一,英国方面没有达到三分之一。那么看起来我们最多能达到的命中频率是1发每3个小时每门炮,而德国人是1发每4个小时每门炮。
在我们考虑的这部分战斗当中,距离都没有超过14,000码,在一些时候距离是12,000码,有时是8,000码。在战斗训练中,不只是英国舰队,实际上所有国家的舰队在14,000码的距离上能达到的命中频率都一直是1发每4分钟每门炮。那么我们要怎么来解释战斗演练和实战当中如此巨大的命中频率差距呢?在前者的情形,一些特定的困难条件被人为设定,这些困难条件能够被火控方法成功应对。但是显然这些火控手段在真实的战斗所呈现的非常不同的困难条件下不能发挥作用了。目前我们处在一个无可置疑的形势(?)。对于火控能否改进到能够克服实战困难的程度,跟战斗演习当中的困难可以被克服相比,这是两码事(?)。
大概来说,实战和演习的区别有两个方面。首先,你可能不得不在那些不会开展演习的环境条件下作战。所有的远程炮术,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都依赖于测距和观测点来确保效率,而在海上观测点必须从火炮发射点附近选取,如果能见度恶化或者有雾气影响了观察玻璃窗和测距仪,那么就没法修正射击。在日德兰海战中,我们特别注意到,由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在测距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困难。看来实战证明,我们多年以来所使用的标准测距仪在北海中的战斗将不会发挥多大作用。
第二,实战中的机动会产生完全不同的问题。在演习中目标唯一的机动是由拖船提供的。其速度和操纵性受到严格限制,而一艘航速能达到30节的战列巡洋舰可以任意改变航速和航向。在航向上最细微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距离,而对速度的计算最小的误差必然意味着不可能精确地预测距离。然而目标的机动仅仅是问题的一小部分。向目标开火的舰船其自身的机动也许对火控会有更大的影响。很显然,在和平时期,在演习中突然大幅转向将会被认为几乎等同于犯罪,甚至尽管你是出于保持阵位的目的。这已经差不多成为俗语了。但是远程鱼雷的威胁意味着一个正在开火的编队有可能不得不突然大幅转向。也就是说,出于自保的目的,它必须要这样剧烈机动——这种操作是从来不会在演习时做的。当目标和正在开火的本舰都在机动时,毫无疑问,专门设计用于一艘船保持恒定航向射击另一艘低速、轻微机动的目标的火控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失效了。无疑的是,所有防御性的海军观点的主旨对于进攻性的战斗行动不能发挥出需要的效果,并且既然战列舰能参加的唯一类型的进攻性战斗是炮战,看来那些不相信进攻性的人也许有太多猜疑的理由。
鱼雷在战争中的表现
在1907年左右发明的热空气发动机使得鱼雷从短程武器转变为远程武器,在这一两年之后鱼雷能在保持几乎完美的精准性和规律性的条件下航行5英里,很显然一种全新的元素被引入了海战,并且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会在任何将来的舰队交战中发挥出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于远程鱼雷会带来的影响已经被充分讨论了三年,我在1912年12月所写的一份有关这些讨论的机密文件当中所记录的以下论述也许会很有趣,反映了当时在辩论的一些观点:
“舰队的战术部署,在近期显然变得更加复杂了,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因为鱼雷的射程已经提高了两倍以上,鱼雷的航速得到了极大提高,并且其效能(即可靠性)的提高程度跟其射程和航速一样。鱼雷的巨大进步紧随着潜艇的发展,并且相当自然地,引出了需要在舰队交战当中部署大量的水下单位或者快速驱逐舰编队的提议。”
“鱼雷的威胁毫无疑问使得舰队交战的问题复杂化了;但是,根据鱼雷方面最专业的人士的意见(?),对我而言,看来存在一些需要铭记的准则,它们可以用来评估鱼雷可能造成的影响。”
“对于那些可以主动规避的武器和不可以的武器其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只要你足够警觉,你就可以绕开潜艇并躲开鱼雷——无论任何速率,在某些情况下(?)。而你永远都不能设法躲开一枚12英寸炮弹。就近代海军武器这方面,鱼雷还没有成为绝对的主要武器(?),这点也许已经得到证明。”
“在任何情况下,无论鱼雷发展到多么先进的程度,它都跟火炮不是一类武器。它看起来属于那种分割航线的武器思路(?),使用起来就跟以前的纵火船一样,部署方式跟更加近代的水雷相似(?)。当然,它也是一种能影响战役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威胁最大的因素;这种武器非常轻便,具有超过以往任何一场战争模式所见的远程投送能力。我更倾向于认为鱼雷是一种‘战略武器’而非‘战术武器’,说实话。”
“水雷,鱼雷,以及从飞艇或者飞机上投掷的炸弹——这些都是战争中出现的新的威胁。在科克伦(Cochrane)的手中,这些武器的运用有可能决定战斗的胜负(?)。但是那需要不同寻常的人在不同寻常的运气下才能实现。”
“在1906年日本和俄国都被水雷和鱼雷击沉过舰船,而在将来的战争中舰船会以同样的方式损失,但是我发现一个难以置信的事实是,舰队交战或者海战中的核心力量在整体上可以受到鱼雷的影响。不容置疑的是,将来的主要武器必须具备最远的射程、最快的投送速度,并且最重要的是能够具备最好的精准度。在这些方面,火炮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绝对无双的首选。”
“舰队交战受到鱼雷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看样子是舰队的编制和保持恒定航向的顾虑,以及迫使交战距离增加。”
“我认为对于以上所得到的理想的战术编队——即使用排成长纵列的战舰在几乎平行的航向上以相等的航速同向行驶——被质疑是有其他原因的;就算没有,我们可以对于迎头驶来的舰队在距离其10,000码处埋下横对其纵列的水雷区,那些位于纵列最前头的舰船对于垂直方向的潜艇攻击来说比起侧面相靠的编队提供了5到6倍的目标范围(?),这显然会导致在之后编队规模趋向于小型化,甚至在使用小规模分散编队之后还需要经常大幅度改变航向,甚至是编队方式,来应对鱼雷的威胁。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意识到,随着远程鱼雷的出现,我们在海战中具有了一种新元素,它是一种防御性的进攻武器(?)。它是防御性的,因为如果鱼雷的射程是10,000码的话,它的实际作用距离在应对迎头驶来的舰队时会更远,在鱼雷行驶了10,000码之后这一舰队也许行驶了3,000到4,000码。而一些非常快速的战列巡洋舰有可能比这些水下武器的航速只慢几节。这意味着你要么跟撤退的敌人保持在火炮射程之外,要么你就要面临鱼雷攻击的危险。如果你选择面对危险,你就要做好机动规避鱼雷的准备。”
“那看起来,对于远程炮术和舰船转向状态的炮术,前者是必备的,而后者是不可避免的。”
(本章完)
注:这幅章末插图的大概意思很简单。给定鱼雷射程是10,000码,如果敌舰驶离,那么要在距离6,000码处发射鱼雷;如果敌舰迎头接近,那么可以在13,300码发射鱼雷。
以上就是本期专栏的全部内容了。本人不定期更新。有想法或者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